图说 / 苏州第四制药厂董事长许红磊接受搜狐健康专访铭创配资
出品 | 搜狐健康
作者 | 刘家碧
编辑 | 吴施楠
当前,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,医药工业及终端市场双双承压。如何破解当前的增长困局?在中康科技主办的2025西普会上,苏州第四制药厂(以下简称,苏州四药)董事长许红磊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,深入剖析了当前产业困局的症结,并分享了苏州四药的破局实践。
锚定“刚需市场”铭创配资,发掘增量空间
许红磊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过去,有很多高价格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健康消费品输入到了消费者手里,制造了大量市场泡沫。当泡沫破裂,市场自然会出现短暂的增长乏力。
但“泡沫破裂”不等同于“消费需求下降”。中康消费者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25年消费者大健康洞察系列白皮书》显示,在今年1月的调研中,90.5%的消费者对健康给予“高关注”,较2023年(83.9%)大幅提升近7个百分点。当前,消费者更注重产品是否有用、有需要,体现“刚性为王”。
展开剩余64%许红磊董事长分享,泡沫破裂后,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显露出来,例如止痛。《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》指出,我国慢性疼痛患者数量超3亿人,且以每年1000—200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;对应到市场规模,2024年中国伤痛品类全渠道销售额已逼近700亿大关,且呈现出稳步扩容态势。但目前市面上的许多常见止痛药物起效时间较长,例如布洛芬起效一般需要40分钟;并且还有大量止痛药存在肝损伤、肠胃不适、胃溃疡、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副作用。苏州四药选择在止痛药赛道发力,研发右布洛芬,就是看中了“更快起效、安全止痛”这一需求缺口。
尊重消费者自主性,用“认知触达”取代“灌输式营销”
研发、生产出产品只是第一步。如何打开市场,获取消费者信任,真正填补需求缺口?许红磊董事长认为,信息爆炸的时代,消费者自主意识觉醒,不再接受“灌输式”的营销方式,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格外重要。
以止痛药为例,虽然市场需求庞大,但在消费者群体中,将“忍痛”当“坚强”、认为所有止痛药都会产生精神依赖、忽视药物禁忌与适用场景、盲目服药等认知误区仍然广泛存在,阻碍了市场扩容、消费升级。苏州四药依托社交平台,通过科普拆解技术门槛,将专业医学视角与大众实际需求相结合,讲解常见生活场景下的止痛方案与用药误区,让“更快起效、安全止痛”的认知触达更多人群。苏州四药右布洛芬的认知触达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。右布洛芬消费者中,新客占比60%,老客占比40%,说明通过认知触达吸引消费者能够兼顾增长与留存。
升级药店服务,破解客流黑洞
作为医药产业价值转化的最后一环,终端表现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不可忽视,尤其是站在服务最前线、直面消费者的零售药店。然而,根据中康科技数据,2025年上半年药品店均客流持续下降,单店营收进一步承压。客流下行是各类门店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许红磊董事长观察到,当代消费者在购药时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,而是根据自身需求、药品类型、紧急程度等因素,灵活选择购药渠道。线下药店毫无疑问是全品类核心购药渠道;而对于右布洛芬这类可用于止痛的家庭常备药品,不少消费者也会通过O2O平台(线上支付线下消费,如外卖平台)下单,享受即时配送。苏州四药携手连锁药店,针对牙痛、痛经、发热等急病刚需场景,开拓O2O“30分钟送药上门”服务;同时深耕关节炎、风湿骨痛等慢性疼痛项目,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健康响应网络。
许红磊董事长总结铭创配资,当前的产业困局并不能从任何单一的维度解决。医药工业企业需与药店协同,深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特征,共同提升专业能力、优化产品、升级服务,通过建立新型产业生态寻求工业、终端与消费者的价值共赢,方能适应未来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发布于:北京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