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事故发生已经一年半了,我和对方协商了一年多都没有解决,到了你们中心谈好了!还帮我们考虑了伤残问题粤有钱,又专业又耐心!”
7月21日上午,张女士来到江苏省南通市道路交通事故“一体化”服务中心,为事故调解处理团队送上了一面锦旗,表达感激之情。
张女士向南通市道路交通事故“一体化”服务中心事故调解处理团队赠送锦旗致谢粤有钱
原来,在23年的12月31日,张女士驾驶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,致使左胫骨平台、左腓骨头骨折,后经交警部门出具事故责任,对方负全部责任,张女士无责。但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民事赔偿纠纷和养伤过程,双方多次私下协商,均未有任何进展。无奈之下张女士经过了解来到了南通市道路交通事故“一体化”处理服务中心,提出调解申请。中心调解团队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,就误工、护理、营养及二次手术费用等方面的金额进行核算,耐心向双方阐明法律责任。最终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持续沟通下,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并立即完成给付,张女士获赔13万赔偿金。时间跨度达一年半的纠纷终被化解。
据悉,类似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,上半年中心已接到事故赔偿调解申请100余起,“道路交通事故尤其是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后,后续应对赔偿纠纷时,当事人不仅需要在公安、法院、保险等单位间来回奔波,还要花费伤残鉴定费、诉讼费、律师费等,费时、费力、费钱。”中心负责人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民警戴琳琳介绍道。
为节约司法资源、服务群众,中心推动法院、司法、道路救助基金等单位进驻,多部门协同联动,建立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业调解“四调联动”机制。群众可根据事故类型、损害情况等申请调解,调解团队提供专业的业务支撑,保障群众合法权益,努力让群众在温馨、宽松的环境中消除矛盾、化解纠纷,做到“案结事了”。
对于部分无法调解结案的案件,需要进入诉讼程序的,可直接在中心的法院服务窗口申请司法鉴定和受案立案。对于调解过程中产生的伤残纠纷,中心依托“南通交警”微信服务号、交管12123App等线上平台开通了“伤残鉴定委托”模块,当事人可自愿在微信小程序中申请伤残鉴定,全程由民警主持,双方共同见证,保证了申请过程公开透明。
打开中心调解室的门粤有钱,墙面上悬挂的一面面锦旗格外显眼——在“四调联动”机制的运作下,仅上半年中心便完成142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,促成赔偿金额1415余万元,群众满意率达98%以上,法院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立案减少三分之一,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。(蔡刘泉)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