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寻钱网
乾隆三十八年冬日的一个午后,纪晓岚翻开一本古旧的《山海经》抄本,当他读到"渤海归墟"四个字时,手开始颤抖。
这个位高权重的四库全书总纂官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:根据这本上古奇书的记载,地狱的入口就在大清朝的家门口。
四库全书馆里的震惊发现1772年2月7日,乾隆皇帝下达了一道改变中国文化命运的诏书,各省督抚接到圣旨后,开始在民间大规模征集古籍。
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图书收集活动,乾隆的真实目的很明确:既要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彰显文治,又要趁机审查全国的书籍内容。
展开剩余90%1773年2月,紫禁城内的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,49岁的纪晓岚被任命为总纂官之一,这个河北献县人没想到,自己即将遭遇学者生涯中最大的冲击。
各省送来的古籍堆积如山,纪晓岚每天的工作就是逐一审阅这些典籍,决定它们的命运:收录、存目,还是销毁。
《山海经》最初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,这本书在当时被大多数学者视为荒诞不经的志怪之作。全书记载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神兽、匪夷所思的地理现象,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。
纪晓岚本来只是例行公事地翻阅。直到他看见了"渤海归墟"这四个字。
书中写道:渤海中央有一处深达千米的巨大海沟,周围有异常的洋流和可怕的漩涡,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,这里被明确标注为"阴阳交界处",是通往地下冥界的入口之一。
纪晓岚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渤海不是遥远的边疆,而是紧挨着京师的内海。这片水域三面环陆,被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天津包围,是大清朝的核心腹地。
如果按照《山海经》的记载,岂不是说大清朝的都城就建在地狱入口附近?
他继续深入研读,发现《山海经》对"归墟"的描述极其详细。
书中记载,在渤海的东面有一个名为"归墟"的无底深渊,天下所有河流和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,却永远不会满溢。
更让纪晓岚不安的是,他开始回想起一些民间传说。当地渔民确实把渤海某些区域称为"鬼门关",说那里经常出现无法解释的漩涡,进入的船只很少能回来。
纪晓岚命人查找更多史料,他发现,《山海经》中关于渤海的记载并非孤证。
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明确提到:"东海之外有大壑,少昊之国,少昊儒帝颛顼,弃其琴瑟,有甘山者,生甘渊,甘水出焉。"
这个"大壑"指的就是归墟,按照古代地理概念,东海之外的位置,正好对应现在的渤海区域。
纪晓岚越研究越感到震惊,这本被世人当作神话的古书,在地理描述上竟然如此准确。
皇室的地理焦虑1774年春,纪晓岚开始暗中调研渤海的实际情况,他派遣信得过的人前往渤海沿岸,收集当地的传说和异常现象。
调研结果让他更加不安寻钱网,渤海确实存在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:不明原因的漩涡、异常的潮汐变化、以及渔民世代相传的诡异传说。
在古代中国,地理和国运息息相关。风水学说深深影响着统治者的决策。如果《山海经》的记载传播开来,民众真的相信渤海下面是地狱入口,大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必然受到质疑。
一个建立在"鬼门关"之上的王朝,如何能够长久昌盛?
乾隆四十年(1775年),纪晓岚在宫廷讲学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,他公开表示:《山海经》"多属虚妄之言,不可尽信"。
这是纪晓岚第一次公开质疑《山海经》的可信度,在场的官员和学者都感到意外,因为纪晓岚素来以博学和严谨著称。
纪晓岚的真实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,作为总纂官,他必须在学者的良知和政治的现实之间做出选择。
纪晓岚的表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民间开始暗中传抄《山海经》,特别是关于"渤海归墟"的部分,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。
1780年前后,北京城的书贩子们发现,《山海经》的抄本成了畅销货,价格翻了好几倍,一些文人甚至冒险前往渤海沿岸,希望亲眼见到传说中的"归墟"。
这种现象让朝廷高度警觉。
一方面,渤海是清朝的军事要地,不希望有太多闲杂人等前往探查;另一方面,官方担心这种对冥界的讨论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迷信活动。
纪晓岚意识到,自己的做法可能弄巧成拙,世人好奇,越禁越盛,欲隐反彰,实非所愿。
"寓禁于征"的真实目的1777年,随着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深入,纪晓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:如何处理《山海经》?
完全销毁这本书是不可能的,《山海经》流传太广,民间藏本太多,根本无法彻底收缴,更重要的是,这本书确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。
经过反复思考,纪晓岚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策略:禁止民间刊印传阅《山海经》,同时将其收录到《四库全书》中。
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,一方面限制了《山海经》在民间的传播,另一方面又保存了这部珍贵的古籍。《四库全书》只有皇室和少数高级官员能够接触,普通民众根本看不到。
纪晓岚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乾隆朝"寓禁于征"的政策特点,表面上是征集图书编纂大典,实际上是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审查。
在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过程中,编纂者将书籍分为三类:
"应刊":印刷流传 "应抄":收入《四库全书》 "应存":只存书目和提要那些被认为"抵触本朝"的书籍一概被列为"禁毁"类,总数约有3100种。
《山海经》的命运算是幸运的,虽然被禁止民间传播,至少还能在《四库全书》中保存下来。
1780年,57岁的纪晓岚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"世人好奇,越禁越盛。欲隐反彰,实非所愿。"
这句话透露出他内心的矛盾,作为学者,他深知《山海经》的价值,作为官员,他又必须考虑政治后果。
到1781年,《四库全书》第一部终于完成,这个历时10年的文化工程,收录了3400多种书籍,79300卷,总计约9亿9千7百万字。
代价是惊人的,据史料记载,在编纂过程中被剔除、收缴和焚毁的古籍多达15万册,其中很多都是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孤本。
纪晓岚深知这种做法的问题,他在后来的著作中多次强调《山海经》的"荒诞不经",希望以此减弱它的影响力。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反讽1789年,65岁的纪晓岚开始创作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这部作品记录了大量鬼狐神怪的故事,内容比他曾经批判的《山海经》更加荒诞不经。
纪晓岚认为《山海经》内容离奇荒诞,自己晚年编撰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内容却更加荒诞不羁,这种反差耐人寻味。
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,纪晓岚甚至写道:"渤海归墟,疑似非常,不可轻视。"这表明,即使在晚年,他对《山海经》的记载仍然心存疑虑。
纪晓岚一生的功过很难简单评判。
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,他确实拯救了大量珍贵古籍,《四库全书》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库。
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,他主持的"寓禁于征"政策也确实摧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典籍,很多古代文化成果因此永远消失。
1805年,81岁的纪晓岚带着这种矛盾离开了人世,嘉庆皇帝在御赐碑文中赞誉说"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",谥号"文达"。
20世纪以来,学者们对《山海经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《山海经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神话传说,而是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上古地理文献。其中很多看似荒诞的记载,在现代科学的验证下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。
关于"渤海归墟"的记载,现代海洋学研究发现,渤海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海洋现象,这些现象可能就是古人记录的"归墟"原型。
1997年开始,学者王红旗和画家孙晓琴夫妇用30年时间,对《山海经·五藏山经》的地理方位进行了全面考证,将其中记载的26条山脉500余座山的地理方位与当今的山川水系一一对应。
这项研究证明,《山海经》确实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地理文献,而不是纯粹的神话传说。
回过头看纪晓岚的选择,我们能够理解他当时面临的困境。
在18世纪的政治环境下,维护王朝稳定确实比保护古籍更加紧迫,纪晓岚采用收录而禁传的方式,实际上是在政治现实和文化保护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。
如果没有《四库全书》,《山海经》很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,从这个角度看,纪晓岚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。
关于"渤海归墟"的争议,至今仍在继续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我们或许有一天能够彻底解开这个千古之谜。
那时候,人们会重新评价纪晓岚的选择,以及《山海经》这部神秘古籍的真正价值。
地狱是否真的在渤海?这个问题的答案,也许就藏在历史的深处寻钱网,等待后人去发现。
发布于:山东省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